1986年7月23日,老山一带持续下着大雨,刘登云站在指挥所门口,神情凝重。猛然间,他迅速转身跑进指挥所,果断下令:“马上通知所有人,立刻从猫耳洞撤离!”
刘登云凭借聪明才智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部队里声名远扬,深受官兵们敬重。他以前是兰州军区副参谋长,如今是解放军第21集团军第61师的师长。
1986年4月末,刘登云仔细挑选了攻打越军的最佳时机。他站在指挥中心,手拿作战地图,全神贯注地研究着上面的标识。
“刘师长,所有部署已经完成,就等您发号施令了。”参谋长认真地向他请示。
刘登云抬头望天,眉头紧锁,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。他略一思索,马上发布了一条特别的命令:“马上给每个士兵发一包润喉片。”
“战火无情,但战士们的安危必须放在首位。”刘登云郑重指出。
近几个月,刘登云全身心投入到对越军战术、老山地区气候和战场条件的研究中,他还深入分析了我军和越军的作战特点。
他明白,要打败对手,首先得摸清对方的底细。他的方案设计得滴水不漏,所有情况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
刘登云注意到山里起雾了。他意识到,要是敌人再用毒气,这些带毒的雾气不容易散开,时间一长,我们的部队会吃亏,士兵们也扛不住。
碰上烟雾或有害气体时,含颗润喉糖能减轻头晕不适。
在周密部署后,战斗行动正式打响。刘登云的作战方案设计精巧,步骤严谨。
针对越军的突袭策略,刘登云选择了以牙还牙的方式应对。虽然越军兵种单一,却派出了精通地形利用、善于隐蔽行动的特种部队。他们挖设战壕,边打边藏,给我方制造了不少困扰。
刘登云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。他告诉士兵们:“动作要迅速、准确、果断!完成任务后立即撤退,不能让敌人有机会反击!我们要尽量减少伤亡,保证大家平安归来。”
战斗打响后,刘登云的战术被顺利执行。炮火密集地砸向越军阵地,我军士兵迅速散开,分三路从左侧、中间和右侧发起突袭。
刘登云站在前线大声发令,他的喊声在战场上回荡:“冲啊!赶快抢占有利位置!”
他带头冲在最前面,带着战士们发起一波接一波的猛攻,像铁拳一样砸向敌人,没费多大劲就把越南军队打得落花流水。
这场仗只打了一个钟头,刘登云的策略完全奏效,赢得又快又漂亮。可他的心里却不太好受。
战事尘埃落定,刘登云凝视着那份阵亡名单,神情凝重。他原以为最多只有两人会受伤或牺牲,但现实却残酷得多,足足有六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他深深叹息,内心充满怜惜。行动之前,他曾特别提醒突击队长:“这次虽然是突袭行动,但完成任务的同时,务必要确保每一位战士平安归来。”
刘登云在打仗时,每个小地方都显示出他的聪明劲儿。
1986年7月23日,老山一带大雨不断。61师师长刘登云站在指挥所门口,二话不说就冲了进去,果断地下达指令:“马上通知下去!所有人员立刻从猫耳洞撤离!”
接到撤退指示,战士们心里直犯嘀咕,满肚子不乐意。这猫耳洞可是大伙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到手的藏身之处,现在师长一句话就要大家撤走,真叫他们心里憋屈得慌。
战士们不满地说:“雨下得这么大,也不准我们避一避,这是要干啥?”
有个兵忍不住小声说:“听讲这是师长的指示,他该不会是被雨淋感冒烧糊涂了吧,咋会做出这种决定呢?”大伙儿磨磨蹭蹭地从掩体里往外挪,一边走一边跟旁边的弟兄们交头接耳。
虽然内心充满怨气,但士兵们还是按照上级指示,整齐地列队来到一片开阔地。几千名战士在暴雨中纹丝不动地站立着,雨点像细针般刺在脸上,他们却一声不吭,始终保持着军姿。
表面上,这些年轻战士神情平静,可内心早已怒火中烧。他们忍不住埋怨刘登云师长太过狠心,要是大伙儿都因为淋雨生病了,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?到时候师长又有什么办法收拾局面?
在大雨里站了三个多钟头,有个士兵终于忍不住大声喊了一句:“报告!”
刘登云听到他说话,便问:“怎么了?”
这名士兵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抱怨:“师长!凭什么让我们在外面站着!大伙儿都累得不行了,雨还下得这么大,您这是不把我们当人看吗?”
旁边的战友们一听这话,顿时大气都不敢出,个个心里直打鼓,生怕他因为这句问话惹上麻烦。可是等了好一会儿,刘登云却一声不吭,好像被这个问题给问住了似的。
大家起初以为老师被难住了,一时语塞。但没过多久,他们就被眼前震撼的一幕惊得说不出话来。
“轰隆隆——”震耳欲聋的巨响把士兵们惊得纷纷蹦了起来。他们抬头一看,眼前的群山仿佛突然被削去了一大截,滚滚泥石流裹挟着泥沙,像脱缰的野马般咆哮着冲了过来。
大家还没从震惊中缓过神,就眼睁睁看着泥石流冲到了他们刚才藏身的山洞,一眨眼的工夫,整个山洞就被泥石流彻底吞没了。
刘登云师长的指令一出口,战士们立刻领会了其中的良苦用心。表面上看,这个命令显得有些不近人情,但实际上,师长是在用这种方式,竭尽全力地守护着他们的生命安全。
他们满怀感恩地望着那处被泥石流摧毁的区域,内心涌动着深深的崇敬与震撼。
刘登云的深谋远虑和巧妙策划,让大家成功逃过一劫。
士兵们虽然浑身疲惫,但眼中却闪着热切的光芒,他们望着刘登云,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,充满敬佩地赞叹道:“咱们师长太牛了!简直就像诸葛亮转世,料事如神,未卜先知!”
不过,这事儿还没完呢。
老山的暴雨慢慢停了,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:不少地方彻底垮塌,阵地上的防御设施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,后勤物资和弹药等关键装备都被雨水泡坏了。面对这一切,战士们二话不说,立刻冲上去开始抢修。
他们忙了好几个小时,连口水都没顾上喝,但谁也没喊累。虽然身体都快撑不住了,可他们还是咬牙坚持,把物资一件不落地送到前线战士手里,再苦再累也没停下。
刘登云身为指挥官,身先士卒带头冲锋。他卷起裤管,踏着泥泞的道路,和三名士兵一起前进。他们合力抬起受伤的同伴,火速送往野战医院抢救。
就在这时,一名负责宣传的女兵背着满满一袋粮食,顶着狂风暴雨,一路小跑赶到前线,把补给送到了战士们手里。
【写在最后:】
刘登云遇事从不慌乱,总是沉着处理,他的指挥能力和果断决策赢得了战士们的深深敬仰。在他的指挥下,部队屡建奇功,战绩显赫。
刘登云的果敢与勇气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士兵,他的事迹也在民间迅速传开,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。